科普报道
-
【科海拾贝】平均年龄20+的团队,半年发了两篇Nature一篇Cell
7月31日,这篇经历坎坷的论文终于在《自然》上线了。短短半年间,平均年龄仅有20多岁的赵岩课题组,已经发表《自然》论文两篇、《细胞》论文一篇,此外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研究》等期刊上也有论文上线。赵岩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些工作是好几年的积累,只是发...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李晨阳 孟凌霄2024年1月31日,过年前一周,春节的倒计时已经开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里,过年的气息也愈来愈浓。就在前一天,赵岩研究员的课题组刚举行了年终聚餐。忙了一年,也该让大伙开心开心了。但谁能想到,欢聚的温馨还未消散,一封来自《...
2024-08-05
-
【大师讲座】郭爱克院士漫谈大脑智慧原理
2024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共同邀请脑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原学术委员会主任郭爱克院士, 举办大师讲座"漫谈大脑智慧原理"。 讲座由脑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何生研究员主持,生物物理所所长刘力研究员出席并参与讨论。
当代科学与技术正处在大发展、大交叉、大融合的时代,正在向微观、介观、宏观、宇观进军;正在向深海、深地、深空、量子、超算、大数据、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脑海深处进军。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智能科学正在相互照亮。时代在问,脑与心智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
2024-07-11
-
【科普报道】稳定性与可塑性:细胞命运的“天平” | 获奖成果解读
表观遗传指的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和生物性状的可继承变化。细胞命运决定包括细胞身份的维持和转换,这就涉及到表观遗传信息的继承性和可塑性,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点前沿方向。
作者:孟凌霄 朱冰表观遗传指的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和生物性状的可继承变化。细胞命运决定包括细胞身份的维持和转换,这就涉及到表观遗传信息的继承性和可塑性,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点前沿方向。生命的"天平"人体内有约十万亿个细胞,上千种功能各异的细胞类...
2024-07-03
-
【作者访谈】抱青衿之志,笃行而不怠
Biophysics Reports 2023年的第6期,刊登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江研究员团队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一种在辅助生殖中基于DNA甲基化变异进行胚胎区分和筛选的人工智能模型。此前,刘江研究员团队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已于2021年提出了全新一代的试管婴儿胚胎筛选技术--PIMS。...
文:蒋希萍Biophysics Reports 2023年的第6期,刊登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江研究员团队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一种在辅助生殖中基于DNA甲基化变异进行胚胎区分和筛选的人工智能模型。此前,刘江研究员团队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已于2021年提出了全新一代的试管婴儿胚胎筛选技...
2024-07-01
-
【科普报道】纳米酶打开催化治疗肿瘤之门
"纳米酶是一类新型催化剂,能够在生理或低温/高温条件下催化酶的底物,作为天然酶的替代品服务于人类健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阎锡蕴说。
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孟凌霄当“纳米”遇上“酶”,一颗小小纳米酶诞生!而这或将成为解锁肿瘤治疗的“金钥匙”。“纳米酶是一类新型催化剂,能够在生理或低温/高温条件下催化酶的底物,作为天然酶的替代品服务于人类健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
2024-05-30
-
【科海拾贝】他每天不在“拆盲盒”,就在“破案”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高璞凭借在核酸免疫应答领域的多年耕耘,连续获得了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但相比于这些有形的收获,他似乎更喜欢谈论科研带给他的“智力愉悦感”和“情绪价值”。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李晨阳高璞 受访者供图那个“出乎意料”的科学发现被揭晓时,高璞正在家里和两位同行好友聚餐。虽然与好友聊得热烈,但身后正在进行复杂运算的计算机一直吸引着高璞的注意。每隔一会儿,他都会跑到电脑前看一眼。突然,电脑前的高璞惊讶得喊出了...
2024-02-19
-
【科海拾贝】死磕11年,他从“垃圾箱”捡出一篇重磅论文
上世纪70年代起,染色质结构和DNA复制的关系日益被重视。1989年,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生物化学家Bruce Stillman首次发现了CAF-1,这一复合物紧随DNA复制复合体之后,负责染色质的组装。然而,其结构一直未得到解析,使得许多关键问题无法解释。这是组蛋白伴侣研究方向中被公认的难...
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孟凌霄“宁在一点打井,不可到处挖坑。”回忆起过去10余年的科研之路,刘超培感慨颇深。2010年博士毕业后,刘超培曾以两年“闪电战”的速度发表了重要成果。紧接着便是“超长待机”般的沉寂。在11年间,以他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数量仅有2篇。在...
2023-12-18
-
【科海拾贝】"不发文章、不急职称",他回国10年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2012年,27岁的王帆留学归国,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从零开始建设脑磁图技术研究平台。他所专注的问题只有一个--如何透视大脑?
文|《中国科学报》见习记者 孟凌霄历经10年,王帆终于看到了这场"科研马拉松"的曙光。2012年博士毕业后,王帆只发过寥寥几篇文章,而他所在赛道上的竞争者不乏国际知名实验室。刚回国"从0到1"建设实验平台时,王帆没有想到,未来他和同事会率先填补国内常温脑磁图的空白,让中...
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