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传播>> 科普报道

科普报道

讲述红色科学家的故事--红色科学家陈康白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5日

卷首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以及关于科技领域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守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强化忧患意识,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扬斗争精神,我们每月将刊出一位红色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以此鼓舞和带动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红色精神,接力科学薪火,为落实"四个面向",践行"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VOL.1 《红色科学家陈康白》

作者:范亚湘

  1937年的冬天,延安下了一场大雪,宝塔山下皎洁的一片。

  这天下午,整个延安都在传递着一条近乎轰动的新闻:从德国哥廷根大学回国的科学家陈康白来延安了!

  听完汇报,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呼地站起来,猛吸了一口烟说:"好,来得正是时候啰!"

  当即,毛泽东、朱德等在窑洞里接见了风尘仆仆的陈康白。

  "我看了介绍,你是1904年7月生,那可是我的小老弟啰!"毛泽东紧紧地握着陈康白的双手,风趣地说:"你是长沙县麻林桥(今路口镇)人,当年我去板仓走丈母娘家时,好几次路过麻林桥,听说你们麻林桥人讲话带一个'呃'字,对,我想起来了,就叫'麻林桥呃'……老弟讲话带不带'呃'啊?"

  毛泽东的爽朗、幽默立刻冲散了陈康白来延安途中的劳顿,心情像窑洞外飘舞的雪花,那样明亮、那样畅快。

  ..........

  初来延安,延安老百姓的热情和中共最高领导人的礼遇,让陈康白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开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等进步思想理论。1938年,陈康白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工作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由爱国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伟大改变,同时完成了由一名化学家到红色科学家的转变。

  ..........

  "陈康白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全面接受了新知识和进步文化的熏陶,开始了解中国社会,学会为民族而思考,懂得了新青年未来的责任。"同时,陈康白在思想上受到了恩师徐特立的影响,深刻认识到教育、科技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些都为陈康白日后奋发学习、立志科学救国,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

  1924年的夏天,徐特立从法国勤工俭学回到了长沙。听闻陈康白滞留乡间,当即写信给在厦门大学任教的一位好友,请求收留他的"得意弟子陈康白"。翌年夏天,陈康白以转学的方式进入厦门大学继续攻读化学专业,毕业后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而留在厦门大学任教。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因为潜心学术,发表了好几篇化学学术论文,陈康白先后被浙江大学、北京大学邀请,从事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运气总是光临在那些有准备的人身上。1933年,陈康白的一篇化学论文发表在美国的一家权威学术刊物上,引起 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化学教授阿道夫·温道斯的高度关注,邀请他前往该校化学研究院做研究员,专攻生物化学。也许人们还不太熟悉阿道夫·温道斯,但一定知道维生素D,阿道夫·温道斯就是因研究发现维生素D,而获得了1928年诺贝尔化学奖。

  1933年,陈康白从家乡长沙县路口镇赴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化学研究。仅仅30多岁的他已是一名用化学"行走天下"的科学家了。

  ..........

  充足的阳光,悠长的夏日傍晚和温暖的气候,让身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的陈康白既享受着化学世界的乐趣,又享受着优渥的生活。可是,1937年7月7日夜,远在中国北平的枪炮声令陈康白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天是他33岁的生日,因为时差的关系,当他获得"七七事变"的消息时已是次日午时,"他切生日蛋糕的手颤抖了,他深情地看着妻子和幼小的儿子,还没等把生日过完,就毅然决然地宣布了回国的决定!"杨义说,他在筹备陈康白生平业绩陈列时,接触了大量陈康白生前工作和生活中的同事和学生,"在他们的讲述中,陈康白一生除了科学,就是爱国!"

  1937年7月下旬,陈康白一家人带着成包的专业书籍和实验器材,登上了回国的轮船。临别时,阿道夫·温道斯打破惯例特意给陈康白送行,两位科学家握着手,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阿道夫·温道斯的眼眶湿润了,拍了拍陈康白的肩膀说:"尊重你的决定,等着你早日回来。"

  ..........

  1937年8月中旬,陈康白一家人回到了长沙老家。当得知恩师徐特立就在长沙八路军办事处工作时,陈康白即刻去拜访了他.

  徐特立怎么会舍得"放过"陈康白这个令他骄傲的学生。

  师生相见感慨之余,徐特立对陈康白回国投身抗战的决定甚感欣慰,也与陈康白深刻交换了对当时中国时局的看法,并鲜明地给陈康白指出了去向:到延安投身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救国。

  "割掉我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我还有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陈康白和爱国青年们奔赴延安的路漫长而艰辛,要不断地克服重重困难,甚至有生命危险。然而,他们怀揣抗日救国的决心,那追求光明的理想和信念,支持着他们前进,前进!

陈康白(右)与徐特立在延安

  作为边区少有的"海归"科学家,陈康白在工作中积极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为全面改变边区的工业状况,推动边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陈康白不仅发起成立了延安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还受命组织筹划了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

  ..........

  1939年5月30日,自然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成立,融入了陈康白"科技救国"的理想与抱负,也让陈康白付出了巨大的辛苦与劳累。那段时间,陈康白几乎每天都要赴基层进行调研,为解决边区的科技困难紧张忙碌。

  ..........

  1940年9月1日,自然科学院正式开学,设有大学部、高中部和初中部。招生专业包括化学工程科、机械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农业科、林牧科,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自然科学大学的光辉历程自此开启。

  1980年,在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建校40周年之际,老院长陈康白回到这所他亲手创建于抗日烽火中的红色大学。曾经杜甫川前的那座窑洞大学,这时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理工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陈康白曾先后担任东北人民政府人民经济计划委员会常务委员、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副部长、松江省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1951年6月25日,陈康白接到毛泽东亲自签发的任命,担任刚刚成立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陈康白在哈工大讲话

  据哈工大教授李家宝回忆:"陈康白校长本人既是专家,又是干部,不怕别人戴帽子。"为了尽可能地吸纳当时国内的优秀人才,陈康白还直接请求中央派一批留学归国人员到哈工大。 ..........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大量科技人才,特别是需要培养一批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理工学院的师资,哈工大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在冯仲云、陈康白、李昌、高铁等同志主持和领导下,先后有800多名教师从祖国各地来到了改造扩建中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承担起全部教学、科研任务。他们年轻有为,风华正茂,平均年龄只有27.5岁,被誉为"八百壮士"。这其中,陈康白可谓是这"八百壮士"导师中的导师。

  后来,陈康白担任中国科学院秘书长、中共中央华北局文教办副主任等职,致力于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

晚年的陈康白

(本文来源:《长沙晚报》有删减)

陈康白生平事迹:

陈康白(1904-1981),生于长沙县麻林桥乡(今长沙县路口镇明月村南品墙屋场)。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科学教育家,延安自然科学院的缔造者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军工奠基人之一。

  陈康白出身贫寒,192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31年任北京大学理学院研究员,1932年赴德国留学,进入哥廷根大学化学研究院研究生物(有机)化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经恩师徐特立介绍到延安参加革命。次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军工局技术处处长、三边盐务处处长、延安自然科学院副院长、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院长、中原军区军工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军工部总工程师、东北计划委员会常务委员、重工业处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秘书长、中央党校国务院参事等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1年7月31日在北京去世。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附件下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