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传播>> 科普报道

科普报道

讲述红色科学家的故事--贝时璋:爱国科学家的不凡人生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2日

讲述红色科学家的故事 VOL.2

贝时璋:爱国科学家的不凡人生

作者:苗长青

  1903年10月10日,贝时璋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北乡憩桥村--一个滨临大海的小渔村。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垮台了。这年,贝时璋刚满八岁,他母亲把他送进设在贝家祠堂里的一个家族学堂去上学。临行,母亲对他说:"儿子啊,男人要有出息,要成大器,必须有文化,你一定要好好读书!"

  上学第一天,老师教了他八个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贝时璋很高兴,感到读书真是有用,可以把平时见到的事物记下来。此后,他的功课一直很好。

  1913年,对贝时璋寄予厚望的母亲,把贝时璋转到一座较大的学堂--设在贵驷桥村的宝善学堂。在这里,贝时璋系统地学习了《古文观止》,奠定了良好的古汉语基础。


走向外面的世界

  1915年,父亲把贝时璋接到汉口,送进一所德国人开办的学校--德华学校。这是当地一所名校,在这所学校,除国文、历史、地理和一年级的德文由中国老师讲授外,其他课程都是德国老师担任,一般读一二年就能看懂德文书报。在这里,贝时璋熟练地掌握了德语。学校还备有介绍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矿物、植物、动物以及人体等的初级读物,供学生借阅。虽然都很浅,但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贝时璋很爱读。在这里,贝时璋系统地涉猎了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

  ......

  1918年秋的一天,贝时璋在汉口华景街旧书摊上买到一本菲舍尔著的有关"蛋白体"的书,读了很感兴趣,初步懂得了蛋白体对生命的重要,这对他以后选择医学,进而选择研究生物学和生命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汉口第一中学也因经费困难而停办。

  汉口第一中学停办后,父亲想让贝时璋进武昌外国语学校德语班学习,毕业后进德国洋行做买办。但是,这时的贝时璋已是一个l5岁的少年,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他在德华学校接触了不少买办子弟,他们生活优越,但作风势利,给贝时璋的印象很坏,所以,他不想当买办,提出到上海进同济医丁专门学校学习。贝时璋的父亲尊重儿子的心愿,这样,1919年春,贝时璋便考取了这所他心仪已久的学校。

  ......

  在同济的几年里,德籍解剖学老师鲍克斯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鲍老师讲课从不带讲稿,每次讲课,拿着人体模型或人体解剖图,给学生们讲解,他讲得非常细致生动,使学生们兴趣盎然,敬佩不已。鲍老师的解剖学课对贝时璋日后从事生命科学和生物学研究有重大的影响。


举债赴德国求学

  1921年,贝时璋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毕业。贝时璋希望到德国留学。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但贝时璋的父母十分支持,他们变卖了部分家产,筹集了一笔学费,送儿子成行。经过一个月的旅程,贝时璋到达德国。

  在德国的几年里,贝时璋先后上了三所大学。先进了福莱堡大学。由于贝时璋的兴趣已由医学转向自然科学,所以,他没有进医学院,而进了理学院。在这所学校,他选修了六门课程: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病理学。讲授这些课程的教授都是当时的一些名教授,其中,讲授化学和动物学的教授维兰德和施佩曼先后于1927年和l935年获诺贝尔奖。在这里,贝时璋领略了世界一流科学大师的风采,从此,他开始自觉地站在世界科学高峰观察和思考问题。

  ......

  1923年秋,在赫特维希教授的介绍下,贝时璋转学到土滨根大学动物系学习,在这里学习了六年。

  1925年,贝时璋选定了一种生长在醋里的线虫--醋虫作实验材料,开始对醋虫的生活周期、各个发育阶段的变化、细胞常数、再生等进行实验研究。l927年贝时璋发表了论文《醋虫的生活周期》。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论文。l928年3月,贝时璋完成了博士论文《醋虫生活周期各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获土滨根大学的博士学位。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共聚焦或双光子显微镜,贝时璋用的是在今天看来十分落后的光学显微镜。他使用这些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手工绘图。他的论文含80张精细的绘图,每张图都非常逼真,这些图都是借助显微镜画出来的。完成这样繁琐的工作,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这篇论文显示了贝时璋非凡的才华,得到德国生物学界权威人士的赞誉。大生物学家哈姆斯教授特别向贝时璋的导师发去贺信,祝贺他培养了一名杰出的生物学人才,并在自己的论文内引用了贝时璋论文的一大段内容。

  4月,贝时璋毕业,同时被土滨根大学留校.担任了动物学系的一名助教。

  1929年秋,贝时璋接到母亲病危电报后,立即告别土滨根大学而回国。


创办浙大生物系

  由于年轻的博士生贝时璋在学术研究上初露头角,引起了德国生物学界的重视,所以,贝时璋的导师和土滨根大学数次来信,邀请他再回到德国去,并以优厚的工作条件相许。但贝时璋还是决定留在多灾多难、贫穷落后的祖围,为祖国效力。

  当时,国内政局动荡、战争频仍,研究和教学条件都很差,找一份适当的工作十分不易。费了很大的周折,在贝时璋的建议和说服下,浙江大学决定创办生物系,并聘任贝时璋为系主任、副教授。l930年8月,贝时璋正式进入浙大。

  ......

图 |1930年,27岁的贝时璋被聘为浙江大学生物系系主任

  浙大生物系成立后,贝时璋先后开设并讲授了普通生物学、普通动物学、组织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招收研究生后,又开设并讲授了形态发生学和发生生理学。

  贝时璋讲课有一绝,他可以右手写板书,左手画图,令人惊叹不已。他讲课一般拿自己绘制的图片,这些图片既标准又精美,堪称艺术品。他的讲课,内容翔实,条理清晰,分析透彻,深入浅出,让学生们终生难忘。学生们回忆说:听贝老师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贝时璋在从事繁重的行政和教学工作的同时,对研究工作也丝毫没有放松,他漫长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项目--细胞重建学说,就是在这一时期展开的。

  1934年,贝时璋被浙大聘为教授。

在兵荒马乱年代坚持科研历史 勿忘国耻

  ......

  贝时璋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都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忘我地工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有这样一批人,亡国是绝不可能的。

  到达贵州以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局势相对稳定,浙大的教学、研究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44年10月,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等人曾到贵州湄潭参观浙江大学,特别参观了贝时璋、罗宗洛和谈家桢三位教授的实验室。回到英国后,他发表文章盛赞浙大是"东方的剑桥"

  这一时期,贝时璋的研究工作也逐步深入,相继发表了一批重要的论文。1942年发表《南京丰年虫的二倍体中间性》,l943年发表《卵黄粒与细胞之重建》和《丰年虫中间性生殖细胞的转变》,1944年发表《Slvlaria fossularis(一种环节动物)的自然裂殖与再生》和《摇蚊的咽侧体和心侧体》,1945年发表《摇蚊唾液腺染色体的结构》和《色素细胞活动与温度和眼柄提取物浓度的关系》,1946年发表《Stvlaria fossularis(一种环节动物)在不同温度下的裂殖和分解》。

  ......

进入中国科学院

  ......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中科院成立伊始,就整合全国科研机构,调整各科专家,在北京和全国各地组建了第一批研究所。1950年,中科院授命贝时璋在上海成立实验生物研究所,并任所长。接到任命后,贝时璋立即从杭州来到上海,着手创建中科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研究所正式成立。

  实验生物研究所成立后,主要开展了对轮虫的再生和虾的眼柄激素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

  .....

  1954年12月至l955年1月,中科院成立了一个由贝时璋参加的科学考察小组,对全国22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束后,考察小组撰写了考察报告,对抗生素的研究与生产、中药研究与中医机构脱节、橡胶植物问题、恢复微量元素研究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建议在广州建立综合性的华南研究所,在上海建立生物化学研究所。这些意见都得到了中科院的采纳。比如,考察报告认为,我国在抗生素的研究、生产、推广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建议中科院报国务院采取必要措施。此后,1955年l2月,中科院召开抗生素国际学术会议,会后建立了全国抗生素研究工作委员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抗生素事业的发展。

  1955年,中科院成立了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贝时璋被任命为所长。

  为了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决定编制一个科学发展长远规划《l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这一任务主要由中科院承担,贝时璋是这一规划的重要参与制定者之一,并与周培源一起主持制定了《重大理论问题规划》。这一规划对推动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后,贝时璋几乎参与了我国每一个重要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如全国《l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l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


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1951年,美国发射了一枚生物火箭(搭载几只老鼠和一只猴子),并成功回收。几年后,苏联发射了一颗带小狗的人造卫星。这两件大事,震撼了世界。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提出,我国也应该研制人造卫星。1958年5月,中央书记处决定中国科学院负责研制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科学院接到这一任务后,把它确定为1958年的l号重大任务,代号为"581"。

图 贝时璋与进行20年总结的"核爆炸辐射对动物远后期效应"任务组部分成员合影

  当时,目睹物理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对生物学产生的影响,同时,鉴于发展"两弹一星"的需要,贝时璋意识到大力发展我国的生物物理学已刻不容缓,因此,提出了建立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建议,并正式打了报告。这一建议得到了中科院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1958年9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贝时璋被任命为所长。

  ......

  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宇宙生物学研究室成立后,在贝时璋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与重力、密闭环境有关的模拟实验,研制了各种地面模拟设备和用于选拔上天动物的设备。

  ......

  "细胞重建学说"的创始人

  在长达80多年的科学探索生涯里,贝时璋先后研究过动物的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再生、中间性、性转变、染色体结构、细胞重建、昆虫内分泌腺、甲壳类动物眼柄激素等问题,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

  ......

  1932年,时任浙江大学生物系主任的贝时璋,通过对一种甲壳类动物--南京丰年虫的观察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这就是:除了细胞分裂外,细胞繁殖还有另外一条途径,即细胞重建。所谓细胞重建,就是指当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存在以及环境合适的时候,自然形成细胞。贝时璋的这一发现极大地发展了细胞繁殖增长的理论。

图 贝时璋在实验室

  由于种种原因,细胞重建的研究后来被中断了。一直到1970年,贝时璋才重新拾起这一课题。他在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研究细胞重建问题。研究材料除了南京丰年虫外,又增加了鸡胚、小鼠骨髓以及沙眼衣原体、大豆根瘤菌等。经过大量的实验,他们发现,细胞重建不仅在南京丰年虫中存在,而且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不仅真核细胞能重建,原核细胞也能重建;不仅生殖细胞能重建,胚胎的或成长个体的体细胞也能重建。

  细胞重建学说的创立,为细胞起源和生命进化提供了重要的阐释,对于解释生命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生物必然来自生物,那么,最早的生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按照传统理论无法解释,但按照细胞重建学说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1983年12月,贝时璋辞去了担任25年之久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职务。在这25年中,在贝时璋的领导下,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室从4个发展到11个,人员从20多人发展到700多人,完成了我国生物物理学研究领域的许多重大课题。

  这时,贝时璋已是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尽管年事已高,但他并没有休息。贝时璋在一篇自述中说,他要"力争活到老,学到老,于到老"。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研究工作仍在继续,只是实验室从单位搬到了家里。他继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工作,对多年来积累的小鼠骨髓、鸡胚、丰年虫、大豆根瘤菌、沙眼衣原体以及染色质和DNA等的实验照片进行了整理。从l993年秋开始,他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江昆教授和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戴华教授合作。此后,他们每年进行一次工作讨论和学术交流。他们的合作一直持续到1997年才结束。在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他还撰写了一批论文,并对一生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系统整理,出版了《贝时璋文选》,并先后主编出版了《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一集和第二集。

  ......

图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成立

  贝时璋参与许多大型科学工具书和科学杂志的主编,引领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1985年1月,在他的领导下,由他担任理事长的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创办了我国生物物理学界的最高学术刊物《生物物理学报》,他亲自担任了编辑委员会主任,并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2002年4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辑工作启动,他又义不容辞地担任了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生物卷》编辑委员会主任。这时,他已年高99岁。

  ......

  贝时璋不但在科学研究上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显赫的遗产,在人生方面也创造了丰厚的经验。他本人就是一部值得人们去认真研读的书。

(本文原载于《党史文汇》,有删改)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附件下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