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所庆专辑>45周年所庆>庆典系列出版物>《生物物理研究所与生命科学仪器技术》
值此贝老百年华诞暨生物物理所建所45周年之际,由衷祝愿贝老续写生命的奇迹,期望研究所更加兴旺发达。作为普通一员,在伴随生物物理所走过的38年中,亲历和目睹了我所仪器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今天,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肩负的重任,面对当今进口仪器技术对我们的无情冲击,面对我所仪器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冷静思考,认真总结,展望未来。
回忆生物物理所仪器技术发展的历程,我想用三句话来概括:成果累累,人才济济,然而也不无许多遗憾。我所历年来在技术研究和仪器研制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我所曾拥有一支专业配套全、综合实力强的技术队伍也是为其它学科领域所称羡的。多年来,生物物理研究所根据国家任务和生物学基础研究的需要,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建立了多种技术,研制成功几十种大、中、小型仪器和多种元器件,如辐射测量和环境辐射监测技术、生物遥测技术、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离心机、全自动化及低本底液体闪烁谱仪等。大多数是国内空白或首创,某些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不少获得国家、中科院和各部门、省市的科技成果奖励。据截止到90年代的统计,共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状5种,
       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7项,中科院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院科技进步奖二等3项、三等5项,部、省、市奖状7项。这些技术和仪器,为国防事业、国民经济和仪器工业本身做出了贡献,也对我所基础研究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某些技术实现了成果转化,在我所产业化的历程中也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如中生公司的生化分析仪、科龙公司的心脑电检测分析仪和光热治疗仪等。
饮水思源,我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因于:1.贝老的远见卓识。从建所伊始直到现在对发展生物物理仪器技术的一贯重视与关心鼓励,以及历届领导对技术工作的支持、对技术队伍的关心。2.客观需求产生的动力。我所的仪器技术并非闭门造车,而是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国家任务的需要、其它领域的需要、市场经济的需要来进行研制或产品化的。分析我所多年来在仪器技术上取得的70多项成果,无不是以上四大需要的启动和推动。3.技术人员的无私奉献和团队合作精神。一项技术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长期忘我的钻研,更离不开一组人精诚无私的合作,还离不开全所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大型项目,常常是在一、二十人的协同努力、多个领域的相互配合下才能完成的。那一件件不辞辛劳、不计得失的往事至今让人难忘。正是在这样的历程中,伴随着累累成果的出现,一支技术队伍也成长起来了。
然而,在总结这些可喜的成绩之后,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在我们发展仪器技术工作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我所仪器技术发展的方针和策略。比如我所仪器技术如何发展才能在研究所的整体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未来国家技术创新的大好局面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来关心并各抒己见的。
1. 正确定位,明确技术研究的作用
回顾建所初期,从技术科室的建立到人员配备、工作项目,都体现了为基础科研提供技术支持与独立的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并重的方针。进入文革时期,国家任务成了技术工作的主体。改革开放以后,为贯彻“一院两制”方针和适应经费体制的变化,研究所创办企业,集中了研究所相当一部分技术力量,在药品、生化试剂和仪器等方面开发产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企业必须接受市场经济的调控,因此,创造经济效益成了主要目标,常规生产经营活动成了主要任务,技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所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所仪器技术工作对基础科研的作用和贡献就显得比较小。
那么,时至今日,应该如何定位仪器技术研究的作用呢?
仪器技术在生物物理所“知识创新工程”的格局中放在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我认为是应首先解决的问题。从生物物理所长远发展利益考虑,在我所发展仪器技术不是点缀,不是为部分人找出路,不只是搞技术服务,也不是为研究所挣钱,而是生物物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所基础科研创新的需要,是我国仪器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水平的实验研究需要进口仪器,更应该发展我们自己的仪器技术,发展高新技术。技术方法和检测仪器的突破常常会带来基础科研的创新,这已有很多历史的先例。我所的仪器技术研究应该在今后生命科学的进展中,对创造性的科研有所作为。
其次,科学技术在国家的高速发展中俞益受到重视,高新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生物物理所应该力争占有一席之地,做出贡献。若如此定位,我所的技术工作就不仅限于维护好进口仪器,用新技术改造现有设备,还要大力开展基础性的技术研究,发展关键技术和创新技术,研制高水平的仪器。
2. 选择重点,发展优势技术
总结历史的经验,我所上百项仪器技术涉及到诸多领域,每个方面也都具备了相当的实力,获得了不少成果,许多填补了空白,有些在当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们的力量还比较分散,有些研发工作也没能继续深入下去,而忙于应付生产等活动。最终未能形成一些优势的领域,以产生突破性的、影响大的、有创新价值的重大成果。
所以从人力、物力和影响力来考虑,我所发展仪器技术不宜全面铺开,要根据研究所发展的长远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已有条件,选择重点领域。紧紧围绕生命科学,充分利用生物物理的特色,发挥我所的综合优势,集中力量来开展技术研究。经过持续努力和积累,以期最终形成优势技术和关键技术,对基础科学的创新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国家的技术创新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能在条件成熟时形成产品,扩大影响,甚至产生规模效益。让世界各国的人们也都花钱来买我们的技术和仪器,岂不是大快人心的好事。
3. 重建队伍,研究、技术相结合
过去,我所技术研究和仪器研制主要是靠理化、无线电、工程等技术力量,并以独立的组织形式来开展。尤其近年来,由于人员分散、离所、退休、老化、缺少新生力量,技术队伍无论从规模、综合实力、组织上都远不如前,难以形成优势力量。另外,要搞出高水平的对我所基础科研有重大影响的新技术、新仪器,光靠技术人员是不够的,应该是从事基础科研的人员和从事技术研究的人员密切结合起来,共同来解决所从事的科研课题需要的仪器技术,或者共同来把科研过程中发现的有价值的现象、原理、方法和技巧进行进一步地研究,发展新技术,研制新仪器。两类人员的交流、互补和融合将有利于产生创造性的成果,因为前者最了解需求,而且也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不少尖端技术首先是在实验室里为解决科研需要而发明出来的。因此,可以有两种模式。一是基础课题项目中,有了需求或有了新发现,吸收一些技术人员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到了一定阶段再考虑人员和成果的转移;二是成立专门的技术研究中心,除了为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外,集中力量对研究所确定的技术项目开展研究,并实现成果转化。为此,除了已有的技术力量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引进技术人才,增加新生力量,重建起一支高素质的技术研究队伍。
4. 调整机制,解决技术发展的经费问题
建所以来,几十项成果中,转化为产品的只是少部分,如早期的放射性污水连续监测仪、放射性气溶胶连续监测仪、液体闪烁谱仪、离心机等,到后来的生化分析仪、微弱发光测量仪、心电、脑电检测分析仪、光热治疗仪等,曾因技术水平高、有应用需求而通过转让或自行转化为产品。但其中大多未能形成批量的、长期发展的产品和规模效益。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营管理、资金周转、人员离散、仪器技术本身的特点、后续技术研究和产品跟不上等等。
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机制,一方面解决技术研究和仪器研制所面临的经费等问题,并有利于最终转化为科学效益或经济效益;一方面解决产业化长期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成果的不断支持。
设想,在技术研究或仪器研制的初期阶段,除了鼓励自行或组织立项向国家有关部门、中科院等申请基金和专项经费以外,可设立研究所技术研究基金,用以支持技术研究的启动资金,如同基础研究一样,通过申报、评审得到基金支持。基金的来源可以有多种渠道:1.技术项目从由国家、中科院申请到的经费中按比例提留的部分;2.所长基金;3.以研究所名义进行的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或产品收益;4.受益课题组付出的部分经费。而当技术研究或仪器研制取得成果以后,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成果推广并转化成效益。有的可有偿提供给所内外相关课题,在主要获得科学效益的同时也得到经济补偿;有的可通过转让、入股等方式来推广使用并获取更大的更长期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能不断为已有企业提供成果支持。所得经费,视初期研究所投入的多少,由研究所及原项目组按比例分配。研究所获得的部分再添加到所技术研究基金中,形成良性循环。
5. 双重评价,慎重对待技术成果转化
对技术研究和仪器研制的效益如何评估和处理,也有一个重新认识的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区别对待。有的重在科学效益,只要对某项基础科研有贡献,起了关键性作用,即使推广价值不大,也应予以肯定,继续支持;有的具备推广价值,就要考虑经济效益,尽可能实现成果转化。而成果转化方式可以多种:有偿使用,有偿转让,选择合适的企业成果入股,不一定都自己办企业来使之产品化。是否要自办企业来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主要取决于技术成果的市场前景和所具备的条件。一个技术成果可能技术水平很高,对基础科研或某项任务起关键性作用,但未必有很大的需求量。反之,有些虽技术含量并非一流,但却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一般而言,仪器技术不同于药品、试剂、耗材,专业性强,某种仪器只在相关领域应用,其用量有限,而且使用单位买一台可用多年,更新周期长,像科龙公司生产的KS光热治疗仪几年销售1500多台的例子恐怕是极为少见的。即使在管理和发展很好的中生公司,曾经有过显著业绩的生化分析仪部分,也已止步。再把视线放开到所外,上述情况决不是个别现象,了解仪器行业的这些特殊性,只是提醒我们:在对仪器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的时候,需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更加慎重些。过去的经验值得考虑。总之,技术研究、仪器研制工作和仪器技术产业化既像接力赛跑,息息相关,又各有特点,要采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去管理。从根本上说,前者是基础,应该是我们更加关注和大力支持的。
生物物理所走过了不平凡的45年,生物物理所的仪器技术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回首过去,曾经的辉煌,凝聚了所里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多年的心血,展望前景,再创辉煌的明天,激励着新一代仪器技术工作者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