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少年 |
1903年 |
10月10日,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北乡憩桥镇。祖父是贫苦渔民,父亲是店员。 |
1911年 |
春,进镇海县憩桥镇进修学堂。 |
1913年 |
秋,进修学堂停办,进镇海县贵驷桥宝善学堂。 |
1915年 |
秋,进湖北汉口德华学校。 |
1917年 |
德华学校改为汉口第一中学。 |
1918年 |
冬,汉口第一中学停办。 |
1919年 |
春,进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德文科。 秋,升入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 |
|
|
留学德国八年 |
1921年 |
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毕业后,赴德留学,进德国福莱堡大学。 |
1922年 |
秋,转德国慕尼黑大学。 |
1923年 |
秋,转德国土滨根大学,不但学习了生物学的课程,还学了物理、化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 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好处。开始科研工作,研究动物的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和再生。 |
1925年 |
选定一种长在醋里的线虫———醋虫(Anguillula aceti)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开始研究醋虫的生活周期和实验条件对生活周期各个阶段醋虫形态上的影响。 重视实验方法与技术,学习吹玻璃的技术,吹制实验用微体操作玻璃器———微玻璃针、微玻璃管等。 欣赏导师哈姆斯教授关于生物的多样性的观点, 用发展的观点、以及从时间和空间等各种具体条件全面地看问题的思想。在做博士论文期间以及此后的研究工作正是贯彻这种思想。 |
1926年 |
在德国柏林参加显微操作训练班,学习最新的显微操作技术,回到土滨根大学在系里推广。 |
1927年 |
发表论文《醋虫的生活周期》。 |
1928年 |
3月,获土滨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醋虫生活周期的各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 4月,任土滨根大学动物系助教。 |
1929年 |
秋,回国。 |
|
|
在浙江大学工作二十年 |
1930年 |
8月,任浙江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创建生物学系并任系主任,提出以发展实验生物学为主要方向。 先后教授普通生物学、普通动物学、组织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招收研究生后,又教授形态发生学和发生生理学。 研究工作为轮虫(稳定动物)和水螅、环节动物(不稳定动物)的发育过程与再生。 |
1931年 |
11月,与苏州振华女中教师程亦明女士结婚。 |
1932年 |
春,发现丰年虫中间性个体,研究其中间性类型、性转变和生殖细胞的重建。 |
1933年 |
发表论文《轮虫的再生实验》、《细胞常数与再生关系》。 在庐山参加中国动物学会成立大会。 |
1934年 |
8月, 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提出细胞重建的假说。 |
1942年 |
发表论文《南京丰年虫的二倍体中间性》。 研究一种线虫 Cosmocerca sp.的染色体和染色质,发表关于这种线虫未分化体细胞和种系细胞的染色体、染色体异固缩与染色质消减、异染色质与染色中心的形成、染色体极性的测定、异染色质的联结能力与联合染色体的形成等5篇研究论文。 兼任浙江大学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生物学部主任。 |
1943年 |
发表关于细胞重建的研究论文《卵黄粒与细胞之重建》和《丰年虫中间性生殖细胞的转变》。 |
1944年 |
发表论文《 Stylaria fossularis(一种环节动物)的自然裂殖与再生》、《摇蚊的咽侧体和心侧体》。 |
1945年 |
发表论文《摇蚊唾液腺染色体的结构》、《色素细胞活动与温度和眼柄提取物浓度的关系》。 |
1946年 |
发表论文《 Stylaria fossularis(一种环节动物)在不同温度下的裂殖和分解》。 |
1947年 |
9月,代表中央研究院赴瑞典参加国际细胞学会会议,错过会议日期,转赴荷兰请会议秘书长详细介绍会议情况,并在荷兰、英国、法国的大学和研究单位参观访问,其中包括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室。1948年2月回到上海。 |
1948年 |
3月,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8月,在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 |
1949年 |
5月,任浙江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 当选为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会会员。 6月, 在北京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议,任理组召集人之一。会议期间,参与建议成立科学院的活动。 11月, 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前,一直到中国科学院成立的最初半年里,多次往返于杭州、北京之 间,参加讨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方面研究所的调整问题。 |
|
|
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
1950年 |
参与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的许多组织与管理工作。 春,调中国科学院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 研究轮虫的再生和虾的眼柄激素。 |
1952年 |
在北京作访问前苏联的准备工作。 |
1953年 |
3月,参加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访问前苏联。代表团的任务是考察前苏联如何组织和领导科学研究工作,了解前苏联科学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并就中苏科学合作交换意见。 6月初,回到国内,在长春做总结、写报告。 |
1954年 |
1月,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成立,任学术秘书处学术秘书。 8月,成立实验生物研究所北京工作组。 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55年 |
5月,被中国科学院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1956年 |
加制定国务院《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工作,并与周培源一起主持制定“重大理论问题”规划。 10月,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 |
1957年 |
被聘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生物学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9月,赴前苏联参观访问放射生物学、医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机构。 |
1958年 |
7月,创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 此后,指导开展了放射生物学(包括放射性自然本底调查、生物对射线的反应、射线损伤的防护、射线引起的遗传效应等)、宇宙生物学(包括建立地面实验系统、生物遥测和生理指标测量仪器,开展全面的地面模拟实验并发射了生物探空火箭)、生物化学、理论生物学(包括生物控制论、信息论、量子生物学等)和生物物理工程技术的研究。 8月,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并任系主任。 任《中国科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
1959年 |
4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 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奖金评审委员会委员。 |
1960年 |
2月,在“全国放射生物学工作会议”上,做有关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的报告。 |
1961年 |
10月,参加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英国。 11月,访问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 |
1962年 |
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委员会副主任。 |
1963年 |
8月,在“全国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学术会议”上,做题为《我国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的现状和展望》的报告。 10月,在“实验动物学专业学术讨论会”上,做题为《从分子生物学看实验动物学的发展》的报告。 |
1964年 |
8月,在“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学学术会议”上,做题为《生物物理学中的若干问题》的报告。 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65年 |
11月,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法国。 |
1970年 |
3月,陪同郭沫若院长赴尼泊尔参加王太子婚礼,顺访巴基斯坦。 11月,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越南。 建立“细胞生物学研究组”,任组长,恢复细胞重建的研究,研究课题为《造血系统中或创伤愈合中各种非细胞形态转变为细胞的研究》。 |
1971年 |
10月至1976年10月,参加《生物史》编写工作。 |
1972年 |
10月,率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 |
1973年 |
细胞重建现象得到充分验证。 |
1975年 |
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8月,应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邀请,提出“关于科学技术基本建设的初步设想”。 11月,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奥地利、意大利。 |
1976年 |
7月,研究组改称“细胞重建研究组”,除丰年虫外还开展鸡胚早期发育中的体细胞重建的研究。不仅观察到鸡胚发育中普遍存在细胞重建现象,还发现卵黄颗粒内有DNA、组蛋白和染色质,卵黄颗粒染色质和细胞核的染色质有同样的结构和行为。 |
1978年 |
2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3月,德国土滨根大学再次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金博士)。 5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生物教学部主任。 7月,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 12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
1979年 |
4月,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编辑委员会主任。 研究工作又证实,在小鼠成体的骨髓造血系统中也存在着细胞重建现象。 提出完整的细胞重建理论———细胞重建学说。 |
1980年 |
5月,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 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做题为《对我国生物物理学发展的几点希望》的报告。 12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举行的“细胞重建学术讨论会”上做报告、现场示范、展示照片、放映显微缩时电影,将细胞重建研究的结果公诸于世,进行讨论。 |
1982年 |
在《中国科学》上,陆续发表报道应用电子显微镜、显微缩时电影、相差定位观察等方法,研究丰年虫和鸡胚的细胞重建以及卵黄颗粒染色质和DNA的 5篇论文。 |
1983年 |
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0月,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上做《在生物物理学研究中要重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作用》的报告。 12月,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为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科教片《细胞重建》担任科学顾问,协助摄制工作。 |
1984年 |
科教片《细胞重建》摄制完成并上映。 |
1985年 |
1月,任《生物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 3月,电影《细胞重建》获第五届“金鸡奖”优秀科教片奖,并在第23届国际科技进步电影节上获奖。 |
1988年 |
3月,德国土滨根大学第三次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9月,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30周年题词:“为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12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3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做《生物物理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 《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一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收入论文24篇。 |
1989年 |
11月,电影《细胞重建》获意大利巴马国际医学科学电影节金奖。 |
1990年 |
3月,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成立10周年题词:“十年来,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对促进我国生物物 理学发展和开展国内外学术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为我国四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后将以更高的要求开展学会活动,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生物物理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很快成为国际先进的学术团体。” |
1991年 |
3月,兼任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
1992年 |
12月,《贝时璋文选》由浙江出版社出版,收入论文48篇,报告、谈话和文章19篇。 |
1993年 |
秋,开始与芝加哥大学江昆生教授和台湾中央研究院戴华教授夫妇的合作,此后,每年一次在北京进行工作讨论和学术交流。 在进行实验工作的同时,开始整理小鼠骨髓、鸡胚、丰年虫、大豆根瘤菌、沙眼衣原体以及染色质和DNA等的实验照片,并起草论文的提纲,至1997年。 8月,对生物物理研究所有关同志发表“关于空间生物学”的谈话,指出空间生物学大部分是生物物理学问题,详细介绍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空间条件和地面模拟实验的重要性。希望生物物理研究所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在我国航天方面继续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
1995年 |
8月,夫人程亦明女士逝世,享年91岁。 |
1998年 |
5月,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题词:“继往开来,奋勇前进,实事求是,遵循真理,为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9月,在“庆祝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大会”上,做题为《继往开来 奋勇前进》的书面发言。 10月,在“贝时璋先生建所思想研讨暨95寿辰庆祝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生命与非生命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以及碳元素在理论和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性。 |
1999年 |
《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一集被收入大型文献丛书《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科技论文)》卷。 |
2000年 |
10月,在“庆祝贝时璋先生九十七寿辰纳米生物技术研讨会”上,做“关于纳米生物技术”的报告。 11月,开始主编《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二集的工作,至2003年5月完稿。 |
2003年 |
4月,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生物卷》编辑委员会主任。 6月,开始细胞重建及与之相关的生命科学问题的理论总结,以及总结一生科研工作经验的工作。 8月,《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二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收入论文18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