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任讲师团的总干事,在济南工作,由于科技副职人员不够,因此“临危受命”到无棣县担任科技副县长。 无棣县地处鲁西北,北临河北省,西濒渤海弯,南靠黄河入海口,系山东半岛与京津塘交通要塞。解放前,无棣是老革命根据地,我所已故副部级离休干部、前所党委书记李焕同志曾在革命战争时期任当地行署专员,带领军民打过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势力。新时期,在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我肩负着科学院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重托,抱着以科技支援当地经济建设的宏伟志向,来到了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 无棣县是一个面积1 998 平方公里的农业大县,拥有102 公里的海岸线,濒海盐碱造成全县耕地贫瘠,当时农业十分落后,全县42 万人口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县级领导班子决定从农业综合性开发入手,通过引进资金和人才,大力推广既适合当地需要又相对成熟的科技手段,真正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来自科研机构的我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光荣与艰巨的重任。 我曾有过8 年知青下乡的生活经验,对农村比较熟悉,但如何抓好一个县的农业科技开发,还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县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及时改变了科研机关的工作方式,较快地适应了农村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先从调查研究入手,找准工作的突破点,通过以点带面扎实开展自己的工作。 棉花由于具有抗旱和耐盐碱的特性,因此成为无棣的农业支柱性产业。多年来,当地农民虽然从种棉中得到不少实惠,但也饱受防治棉铃虫之苦,大量喷施化学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而且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的生命安全。所以,利用生物手段防治棉铃虫一直是制约当地棉花产业迈上新台阶的重要瓶颈。 当时,动物研究所盛承发研究员运用“生物受损后的超补偿作用理论”,发明了“棉花前期少施药摘早蕾增产新技术”。这种从保棉桃到摘棉桃的做法,与传统防治棉铃虫的观念和措施有根本性差异,因此当时不被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所接受。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将该技术引进到无棣县并诚邀盛承发研究员亲临县里指导,第一年就安排了5 万亩推广实验并收到良好效果,第二年在惠民地区(现改成滨州市)各县全面推广,面积达30 多万亩。 棉花增产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得到了中科院和山东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周光召院长、李振声副院长率队亲临无棣县进行考察并充分肯定了大力推广农业增产新技术的作法,同时,勉励我继续努力,争取把更多、更好、更适应当地需要的科研成果引进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表彰我在无棣县大面积推广“棉花前期少施药摘早蕾增产新技术”的突出成绩,中科院授予我“院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于枣树根系能抗旱压碱,有效抵御海水的侵入并保持水土,无棣县自古就有种植枣树的习惯。枝繁叶茂的枣树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飘香万里的枣花和营养丰富的小枣世代养育着当地的人们,因此,走进无棣有如走进枣树的海洋。无棣小枣具有核小、肉厚、糖高和皮薄的特点,枣肉掰开呈金黄色且蜜丝相连,故被称为“金丝小枣”。80 万亩的种植面积,年产金丝小枣达10 万吨,居全国之首。 当时,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宣传等原因影响,全作者在试验田中与当地农技人员观察棉花增产新技术实施情况国只知道“乐陵小枣”而不晓得“无棣金丝小枣”,只有打着“乐陵小枣”的名义才能卖出好价格。所以,金丝小枣并没有给无棣人民带来“黄金”效益。为此,无棣县政府向国家林业部申报了“国家沿海防护林基地县”并以此给“无棣金丝小枣”正名。我陪同县领导进京汇报,并专程拜访生物物理研究所。当时,年过九旬的贝老听完无棣县县长关于无棣枣树种植历史、现有规模以及枣树对该县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作用后,高度赞扬了无棣人民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同时挥毫泼墨,欣然提笔书写:“中华金丝小枣第一县”的条幅赠送给无棣县,充分表达出老一辈科学家对无棣人民的敬意。
此后,梁栋材院士、时任所长王书荣、党委书记马重光、侯敏等所领导亲自前往无棣进行参观考察,同时,所里还向无棣支援了一些生物实验仪器、试剂,帮助培训当地农技人员,进一步加强县里农、林业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农林科技人员水平。随后,无棣县连续多年被省、地区评为科技发展先进县,国家农、林业部先后批准该县为国家棉花、林业发展基地县,林业部还授予无棣县“中国枣乡”的称号。 回京之后,中科院授予我“院级院地合作工作先进奖”,无棣县授予我“县级劳动模范”称号。这既是组织上对我在无棣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今后工作的莫大鼓舞和鞭策。 如果说,步入生物物理所大门是我体现人生价值的开始,那么可以说,我的人生价值在这段难忘的地方科技推广经历中得到了一定的升华。 |